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rshal(元帅):西方国家的“司马”

美国上世纪著名的军事家,曾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Marshall)将军,因为功勋卓绝而被国会授予“元帅”军衔。然而,马歇尔却拒绝了。为什么?原来,英语中表示“元帅”的单词是marshal,跟马歇尔的姓氏Marshall只少了一个字母。“马歇尔元帅”就是“Marshal Marshall”,会很别扭。

单词marshal源自古日耳曼语marahscalc,由“马”和“仆人”组成,也就是“马夫”的意思。随着骑兵在军事历史上的日益重要,“marshal”这样一个职务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升级,先后演变为“御马总管”、“骑兵队长”、“王室军务总管”、法官、消防队长等诸多职务,最终升级为最高军衔“元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司马”一词跟英语单词marshal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都是负责伺候马匹的小吏,逐渐升级为掌管全国军队的高级官职。更巧的是,国外有Marshall(马歇尔)这个姓氏,中国也有“司马”一姓。可以说,marshal和“司马”是天生一对。

marshal:['mɑːʃ(ə)l] n.元帅,陆军元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shal 词源,marshal 含义。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bishop(主教):人类灵魂的看护者

英语单词bishop(主教)来自希腊语episkopos,本意为“看守、监督人”,由epi(over)+skopos(看守、守护)组成。episkopos原本并非宗教职务的称谓,而是世俗政府中的一种职位。基督教神职人员以“人类灵魂的看护者”自居,因此便以episkopos作为高级神职人员的称呼。进入英语后,被英国人掐头去尾,拼写变成了bisceop,后来又变成bishop。

bishop:['bɪʃəp] n.主教

dragonish(凶暴的):西方传说中的凶暴恶龙

我们常常将英语单词dragon翻译为“龙”,但实际上,西方神话传说中的 dragon与东方传说中的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英语单词dragon来自希腊语dragkon,原意是“巨蟒,巨大的海鱼”。在远古时代神话 中,dragon往往以巨蟒的形象出现。到了中世界,dragon往往被描绘为躯干类似蛇或蜥蜴,长有两对蜥蜴一样的脚,背上长有蝙蝠一样的翅膀,口中能 喷火。在东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更像蛇,能飞但无翼,是一种神兽,通常含有吉祥、高贵等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是邪恶力量的象征,因此有许 多屠龙英雄的传说,英语单词dragonish(向龙一样的)是个贬义词,表示“凶暴的”。因此,英语中的dragon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龙”。曾经有语 言学家呼吁,不再把“龙”翻译为dragon,而是用新词loong来表示。

dragon:['dræg(ə)n]n.龙,凶暴的人

dragonish:['dræɡənɪʃ]adj.凶暴的,像龙一样的

shrine(神龛):存放圣徒遗骸、供人崇拜的箱子

英语单词shrine来自拉丁语,原本指用来存放纸张的盒子或箱子,一般都比较精 美,因为里面存放的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文件。在很多宗教中,人们往往会把圣徒的遗骸或遗物装在精美箱子里保存下来,供信徒们瞻仰和崇拜。这种箱子也被称为 shrine。后来,人们将圣徒的墓地、盖在圣徒墓地上的建筑、保存圣徒遗骸或其他遗物的建筑都称为shrine,还可以表示我们中国人用来放置祖宗灵牌 或神仙塑像的神龛。

shrine:[ʃraɪn] n.神龛,神殿,圣祠,圣徒墓地

ambush(埋伏):隐蔽在灌木丛中偷袭敌人

古代的日耳曼人以游牧和捕猎为生,是天生的猎人和战士,特别擅长在森林里伏击野兽或敌人。公元9年,多个日耳曼部落联合起来,在首领海尔曼(hermann)的率领下,在条顿堡森林设下天罗地网,与古罗马的三个精锐军团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擅长在平原上排成方阵作战的罗马士兵在地形狭窄的森林里战斗力大受影响,三个军团两万多名将士全部被围歼,生还的不足一百人。条顿堡战役打破了罗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耳曼人赢得了独立,可为是德国历史上乃至整个日耳曼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英语单词ambush(埋伏)就与日耳曼人擅长伏击有关,它来自古法语embuscher,而后者来自法兰克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的语言,由em(=in,进入)+buscher(=bush,灌木丛)组成,字面意思就是“进入至灌木丛中”,也就是“隐蔽在灌木丛中偷袭”的意思。

ambush:['æmbʊʃ] n.埋伏,伏击,伏兵vt.伏击vi.埋伏

standoffish(冷淡的):航海时保持船只之间的距离

英语单词standoffish来自航海术语stand off。后者指的是航行时,为了避免碰撞,船只之间总是要互相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要stand off(站开一点)。由此引申出“疏远、冷淡”之意。

standoffish:[stænd'ɒfɪʃ] adj.冷淡的,不友好的

ishmael(弃儿):圣经中被遗弃的以实玛利

《圣经·创世纪》记载,亚伯拉罕(Abraham)的妻子撒拉没有生育,便将自己的侍女夏甲送给丈夫亚伯拉罕作妾,生育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实玛利”(Ishmael),就是“神听见”的意思,因为“耶和华听见了我的苦情”。14年以后,撒拉也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以撒。孩子断奶时,撒拉发现以实玛利戏笑以撒,因此她怂恿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她的儿子。亚伯拉罕烦躁不安,但由于以撒是神应许的,而以实玛利不是,所以神命令他照办。次日清早,亚伯拉罕给了饼和一皮袋水给夏甲和以实玛利,打发他们离开。夏甲打算回到埃及,却在途中别是巴的旷野迷路,皮袋的水用尽了,她把以实玛利撇在小树底下,自己离开有一箭之远的距离,天使来援救他们,使她看见一口水井。她后来就居住在巴兰的旷野。以实玛利有12个孩子,做了十二个族的族长。根据圣经对以实玛利子孙居住地的描述,以及古兰经的描述,人们认为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由于以实玛利被亚伯拉罕遗弃,因此他的名字Ishmael就成了“弃儿”的代名词。

ishmael:['iʃmεəl]n.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以实玛利

fetish(恋物):非洲原始部落的实物崇拜

在西非和中非的一些原始部落流行传统的实物崇拜,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宗教。这些原始部落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他们将这种灵性物品制作成护身符,或当成偶像来进行崇拜。

最初来到西非的葡萄牙航海家、水手和商人接触这些非洲原始部落后,将他们所崇拜的这些护身符或偶像称为feitiço,意思是“人造的”,来自拉丁语facticius(人造的)。1760年,著名人类学家查尔斯·德·布霍斯(Charles De Brosses)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非洲原始部落的这种实物崇拜,并在葡萄牙语feitiço的基础上构造了法语fétiche,英语单词fetish正是来源于此。

在宗教领域,fetish表示“实物崇拜,拜物”;在心理学领域,fetish表示“恋物”。

fetish:['fetɪʃ] n.恋物,恋物癖;拜物,偶像

fetishism:['fiːtɪʃɪzəm] n.恋物癖,恋物症;拜物教

shylock(为富不仁者):莎士比亚戏剧中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

夏洛克(Shylock)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角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犹太商人,以放高利贷为生。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朋友成婚,向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受到安东尼奥等人侮辱,又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因此决心报复,在合约中假意戏言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就要从奥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来抵债。安东尼奥因为商船失事,无法如期还钱。夏洛克便告上法庭,要奥东尼奥履行合同,割肉抵债。为了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好朋友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应夏洛克的请求,但要求割肉时要不多不少正好一磅,并且不得流血。夏洛克无法执行因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受罚。从此以后,夏洛克的名字shylock就成为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的代名词。

shylock: ['ʃailɔk] n.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人名)夏洛克

rubbish(垃圾):切割石材时产生的无用碎石

岩石坚固耐用,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人们用岩石修建房屋、桥梁等各种建筑,还可以打造成各种器皿。在使用岩石时,通常需要先将整块岩石切割成整齐的石条、石块。在切割石材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石,这些碎石利用价值不高,通常会被丢弃掉。这种无用的碎石在英语中称为rubble,而英语单词rubbish就来自单词rubble,词义也与它有关,表示像碎石那样的无价值。

rubble:['rʌbl] n.碎石,粗石、瓦砾

rubbish:['rʌbiʃ] adj.无价值的n.垃圾、碎石碎屑、废物

burnish:擦亮、磨光

发音释义:['bɜːnɪʃ] v.擦亮;磨光;使光亮n.光泽;闪亮

结构分析:burnish = burn(发亮)+ish(后缀)→使光亮

词源解释:burn←古法语burnir←brunir(使光亮)

助记窍门:burnish = burn(燃烧)+ish(后缀)→使光亮

brandish:挥舞

发音释义:['brændɪʃ] n.vt.挥舞(武器)

词源解释:brandish←古法语brandiss(brandir的现在分词)←古法语brandir(挥舞剑)←古法兰克语brond(火把、剑身)

同源词:brand(品牌)

助记窍门:brandish→brandy+foolish→喝多了白兰地后干蠢事→挥舞(武器)

brash:鲁莽的、粗鲁的

发音释义:[bræʃ] adj鲁莽的,性急的;粗鲁的;放肆无礼的;自负的,傲慢的;易碎的n.碎片;骤雨

词源解释:美式英语,来源不详

词组习语:brash ice(碎冰)

助记窍门:brash→be rash(鲁莽的)→鲁莽的、粗鲁的

blush:脸红

发音释义:[blʌʃ] vi.脸红;感到羞愧n.脸红;羞愧;(古语)一瞥

词源解释:blush←古英语blyscan(脸红、变红、发光)←古日耳曼语blisk(照耀、燃烧)

词组习语:at first blush(第一眼);spare (或 save) someone's blushes(避免使某人尴尬,照顾某人脸面)

助记窍门:blush→谐音“不拉屎”→憋的脸通红→脸红。或blush→flush(冲洗、脸红)

blemish:损害…完美、瑕疵

发音释义:['blemɪʃ] vt.损害…的完美;玷污;n.瑕疵;缺陷

词源解释:blemish←古法语blemiss(使变白)←原始印欧词根bhel(发光)

blemish的原意是“使变白”,在中古英语中词义变为“损害”,14世纪后期转变为“玷污”;15世纪中期后转变为“损害其完美性”。

词组习语:blemish balm(BB霜、遮瑕霜)

助记窍门:blemish→blame(谴责)+ish(的东西)→应该谴责的东西→瑕疵、缺陷;或blemish→谐音“不能咪西(吃饭)” →脸上长了青春痘,让我烦心,不能咪西→青春痘→瑕疵、缺陷

blandish:奉承

发音释义:['blændɪʃ] v.奉承;讨好;哄诱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blandus(花言巧语、奉承)

词组习语:blandish sb. into 哄诱某人去

衍生词:blandishment(奉承、哄诱)

banish:放逐

发音释义:['bænɪʃ] vt. 放逐;流放;驱逐

词源解释:banish←古法语banir(宣布、放逐)←通俗拉丁语bannire(宣布剥夺公权)

同源词:bandit(强盗)

banish的字面意思是“宣布剥夺某人的公权”,当某人被剥夺公权后,自然无法在当地正常生活,只能远走他乡,因此衍生出“放逐”之意。

趣味记忆:banish→谐音“把你洗”→把你清洗出去→流放

anguish:痛苦

发音释义:['æŋgwɪʃ] n. 痛苦;苦恼vt. 使极度痛苦vi. 感到极度的痛苦

结构分析:anguish =angu(痛苦)+ish(名词后缀)→痛苦

词源解析:angu←拉丁语ang(u)ere(阻塞、使窒息、挤压)

趣味记忆:anguish→谐音“俺跪洗”→俺跪洗衣板→痛苦

同源词:anger(愤怒),anxious(焦虑的),anxiety(焦虑)

ambush:埋伏

发音释义:['æmbʊʃ] n. 埋伏,伏击;伏兵vt. 埋伏,伏击vi. 埋伏

结构分析:ambush = am(in)+bush(灌木丛)→躲在灌木丛中→埋伏

词源解释:am←法语en(in),bush←法语busch(灌木丛)←法兰克语busk(灌木丛)

同源词:bush(灌木丛)

衍生词:ambushment(埋伏、伏击、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