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ampire 词源,vampire 含义。

Easter(复活节):庆祝黎明女神的节日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它是基督教与古代 异教风俗的结合物。复活节(Easter)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astre,本意是“黎明”,与表示“东方”的east同源。 古代英国人庆祝黎明女神的节日在春分左右,与基督教中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时间上很接近。基督教传入英国后,教会就用用“复活节”来替代原来的黎明女神节 日,并沿用了原来的名字。因此在英语中复活节就被称为Easter。

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先进以色列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在英国,人们庆祝复活节的很多活动都源自以前庆祝黎明女神节日的传统做法,如著名的复活节彩蛋。

Easter: ['i:stə] n.复活节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jean(牛仔裤):盛产斜纹棉布的意大利城市热那亚

中世纪时,意大利城市热那亚(Genoa)盛产一种厚实的斜纹棉布,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和船帆。在古法语中,热那亚被称为Jannes,因此这种布料在法语中被称为jean fustian,意思就是“热那亚出产的棉麻粗布”。进入英语后,被缩略为jean,用来表示这种斜纹棉布。

19世纪中,在美国西部兴起淘金热,大量人口涌入西部淘金。由于强烈的劳动,工人的衣服极易破损。看到这种商机后,两名生意人,Levi Strauss和Jacob Davis决定一道设计并生产结实耐用的工装裤。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工装裤,用铆钉加固易破损部位,并为其申请了专利。为了使工装裤更加结实耐用,他们决定采用jean这种斜纹棉布作为面料。很快,这种结实耐用的工装裤在市场上受到普遍欢迎,尤其受到美国西部牛仔们的喜爱。由于是用jean面料做成的,所以这种工装裤也被称为jean(牛仔裤),一般用复数形式jeans。

jean:[dʒiːn] n.牛仔裤,斜纹棉布

crucify(钉死):古罗马的钉十字架刑罚

一提起耶稣基督,人们总会想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图。将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残忍刑罚,据说是古腓尼基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广泛流传至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

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窒息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

十字架上的犯人不是饿死或渴死的,也不是因为出血而死,犯人最终是因窒息而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只能靠伸缩双臂呼吸。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加上钉伤所产生的强烈疼痛,所有肌肉会产生一种猛烈的反伸缩力,于是胸腔的空气无法排出,人最终慢慢窒息而死。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教发展的核心事件。自从耶稣基督殉难、基督教发展壮大后,十字架刑罚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掌权者不再用处死“神的儿子”的方法来处死犯罪的人,而是以绞刑和其它刑罚取代。

在英语中,用钉十字架刑罚来处死犯人被称为crucify,来自拉丁语crucifigere,字面意思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其中cruci就是表示cross(交叉)的词根。

crucify: ['kruːsɪfaɪ] vt.钉在十字架处死,折磨

crucifix: ['kruːsɪfɪks] n.十字架,耶稣受难像

Crucifixion: [kruːsɪ'fɪkʃ(ə)n] n.(十字架)刑罚,苦难

judas(叛徒):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

犹大(Judas)是耶稣最早的12门徒之一,负责管账。犹大最后背叛耶稣,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把耶稣的行踪透露给了痛恨耶稣的犹太教祭司们。在他们到客西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以指认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看到耶稣惨死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尽身亡。后来,犹大的尸体因沉重自垂吊的树上掉下,落在地下的尸体由于腐烂而肚子爆裂、肠子流出。犹太大祭司用犹大出卖耶稣基督的钱,将那块地买下来,埋葬了犹大;这块地被称为“血田”,后来作为安葬在耶路撒冷去世的外邦人的坟地。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犹大”(judas)来比喻“叛徒”,用“犹大的亲吻”(kiss of Judas)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judas: ['dʒuːdəs] n.叛徒,犹大

kiss of Judas:可耻的叛卖行为

bolster:支持、衬垫

发音释义:['bəʊlstə] vt.支持;支撑;振兴(经济);鼓舞(士气);n.支持;支撑物;衬垫;长枕

词源解释:来自古英语,表示内部有填充物因而鼓起的物品,如衬垫,特指长枕,来源于原始印欧语bhelgh(膨胀),现在常用于抽象对象,如振兴经济、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等。作名词时,常用来表示各种支撑物,如衬垫、垫片、枕梁等。

同源词:belly(腹部←鼓起的部位)

词组习语:bolster up = bolster

助记窍门:bolster→bolt(螺钉)→支撑物

bolt:螺钉

发音释义:[bəʊlt] n.螺钉;闪电;门闩;弩箭v.(把门、窗等)闩上;突然说出;冲出adv. 突然地;像箭似地;直立地

词源解释:来自古英语,表示一种带有较重箭头的短箭以及发射这种短箭的弩弓。后来可以表示各种形状像这种短箭的金属棒,尤其是带圆头的。射出的箭飞行速度很快,因此该词衍生出“闪电”、“冲出、突然说出”等含义。

助记窍门:bolt→短跑名将博尔特→闪电→弩箭→螺钉

attach:依附,联系

前缀at-同ad-,在字母t开头词根前同化为at-. - tach来自stake, 木桩,指固定在木桩上,或钉木桩以宣称所有权,此处s脱落。

crampon:带钉铁鞋底

来自PIE*ger, 转,弯,围,词源同crank, crook. -on, 大词后缀。因这种鞋的铁钉如同小弯钩而得名。

goujons:油炸鱼丁

来自法语,木钉,插销。后用做食物名。

ungulate:有蹄类动物

来自PIE*onogh, 钉子,爪子,词源同nail,用来指有蹄类动物。拼写比较rule,regulate.

F:英语字母表的第六个字母

英语字母 F 来自希腊字母digamma, ,因其形如两个gamma, 来自腓尼基字母Waw, 钉子,小钩。并由该腓尼基字母衍生F,U,V,W,Y五个字母。

U:英语字母表的第二十一个字母

英语字母 U 来自希腊字母upsilon, 来自腓尼基字母Waw,钉子,门把手,小钩,并衍生出变体形式V,W。

V:英语字母表的第二十二个字母

英语字母 V 来自U的变体形式,在中古英语时,其使用是可以互换的,差别仅在于书写体时偏好U,雕刻体时偏好V,不在首字母时偏好U,在首字母时偏好V. 同时,少数词受英格兰西南部方言影响,由V替换F,如vane,vat,vixen.

V乃英语字母表中两个最年轻的字母之一(另一个为J),它于莎士比亚时代以后,约1630年出现。但V同时又是U,W,Y三个字母的祖先,甚至连F也可以说是从V派生出来的。V源于约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表中的第6个象形字母,该字母酷似今日之英语字母Y,叫做waw,意为“木栓”或“木钉”。公元前900年以后,希腊人借用了该字母,并由此衍生出两个字母,一个后来演变为英语字母F,另一个则演变为V和Y。在19世纪以前V和U这两个字母原来是不分的,可以互换的。V在罗马数字里表示5。(参见A,F,U,W,Y)

hobnail:平头钉

hob,插销,词源同hub,nail,钉子。常用于指一种平头钉靴子。

marlinspike:长枪,长钉

来自中古荷兰语marlen,系帆索,词源可能同moor,系,系泊,spike,尖锥,尖刺,长钉。一种船上系绳索或缆绳的长钉。

nail:钉子,指甲

来自PIE*nogh,指甲,爪子,词源同unguent,onyx.引申词义钉子。拼写比较rule,regulate.

Y:英语字母表的第二十五个字母

英语字母 Y 来自希腊字母upsilon,,来自腓尼基字母Waw,钉子,门把手,小钩,并由该腓尼基字母衍生出F,U,V,W,Y五个现代英语字母。

Y可以说是从V派生而来,但若究其根源Y可以追溯到希腊语中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字母(the letter of Pythagoras)的Υ (upsilon)。在代数学中Y常被用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参见A,V)

lounge:懒洋洋地倚靠(或躺、坐、站),休息室

lounge 一词很可能源自Longinus。据传,Longinus乃古罗马军团一个百人队队长( centurion)。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他用矛在其胸侧刺戳,以后皈依基督教,中世纪时被尊奉为圣徒。在中世纪神秘剧(mystery play)中Longinus,也作Longis,常被描绘成一个个子高大、举止粗鲁的懒汉,爱把身子斜靠在长矛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故而一直有人据此推断,意为“懒洋洋地倚靠(或躺、坐、站)”或“懒洋洋的姿势(或步子)"的lounge一词可能即源于此。但有些具有权威性的辞书却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lounge是16世纪源自法语Longis‘drowsy laggard’(懒散的人),而longis则可能源出Longinus的大名。到了18世纪lounge开始被用作名词,意指“休息室”,显然此义是从前面的词义引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