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as(地图集):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
阿特拉斯(Atlas)是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他属于泰坦神族,是十二泰坦神之一的伊阿珀托斯(Iapetus)的儿子,“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哥哥。泰坦神族被奥林巴斯神族打败后,参与反叛的阿特拉斯被宙斯惩罚,被迫在世界的西边以双肩擎住被放逐的天神乌拉诺斯,以免他返回地面与大地女神盖亚做爱。
传说阿特拉斯背负苍天,痛苦不堪。英雄帕尔修斯砍下美杜莎的头后经过此地,阿特拉斯就请求帕尔修斯,用美杜莎的眼睛正对他,将他变成了石头。因为阿特拉斯特别高大,而变成一座山,这座山就是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这条山脉西边的大海(大西洋)也以阿特拉斯命名。
阿特拉斯的名字Atlas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擎者”。16世纪,地理学家麦卡脱把阿特拉斯擎天图作为一本地图册的卷首插图。后人争相效仿,单词atlas从此被用来表示地图集。阿特拉斯所擎的圆球本是苍天,但后人常常误解为地球。
atlas:['ætləs] n.地图集,寰椎。
Atlantic:[æt'læntɪk]n.大西洋。
Atlanta:[æt'læntə]n.亚特兰大。
Atlantis:[ət'læntis]n.亚特兰蒂斯,传说中神秘消失于大西洋的古老大陆大西洲。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ltas 词源,altas 含义。
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奸细
The Trojan Horse 直译“特洛伊木马”,是一个国际性成语,在世界各主要语言中都有。来自拉丁语equns Trojanus。这个成语甚至还进入到汉语词汇中,某某同志在《矛盾论》中,谈到《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时,就用了“木马计”这个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10年之久,胜负未决。最后,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伪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木马肚里。特洛伊人误认为希腊人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就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大摆宴席,欢庆胜利。到了半夜,特洛伊人好梦正在酣,毫无戒备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都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了特洛伊城。
因此,The Trojan Horse 经过不断引用而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the hidden danger;the covert wreckers(内奸);to engage in underhand activities”等意义。同时还产生了一句习语Greek gift(希腊人的礼物),表示“存心害人的礼物”。
Argonauts(冒险家):乘坐阿耳戈号去夺取金羊毛的希腊英雄们
在希腊神话中,希腊英雄伊阿宋为了夺回父亲的王位,被迫答应为篡位的叔父前去遥远的 科尔喀斯夺取金羊毛。他召集了50名英雄好汉,一道乘坐“阿耳戈号”大船前往科尔喀斯。“阿耳戈号”以它的建造者阿耳戈斯所命名,是当时希腊最大的船。根 据雅典娜的指示及帮助,此船用了浸在水中不烂的坚木所建。乘坐该船远行探险的这群英雄就被称为“阿耳戈英雄”(Argonauts)。
阿耳戈英雄们经历了重重险阻后终于到达了科尔喀斯。科尔喀斯国王女儿美狄亚中了爱神 之箭,爱上了伊阿宋,帮助伊阿宋通过了国王的考验,并夺取了金羊毛。英雄们再次经历各种险阻,成功返回伊阿宋的祖国。美狄亚再次帮助伊阿宋杀死了仇人,但 他们俩并未夺回王位,而是被逐出王国,流亡至另外一个国家。在这里,伊阿宋抛弃了美狄亚,准备与当地国王的女儿结婚。美狄亚展开血腥报复,将伊阿宋的新娘 和岳父毒死,并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后越走高飞。孤苦伶仃的伊阿宋最后在阿耳戈号上睡觉时,早已腐朽的大船倒下将其压死。
Argonauts:['ɑːg(ə)nɔːt] n.冒险家,阿耳戈英雄(常用复数形式)
Aegean(爱琴海):希腊传说中跳海自尽的雅典国王埃勾斯
希腊传说中,著名英雄忒修斯王子自告奋勇前往克里特岛猎杀公牛怪。出发前,他与父 亲、雅典国王埃勾斯(Aegeus)约好,如果他平安回来,就将船的黑帆换成白帆。忒修斯在克里特公主的帮助下,成功地杀死了公牛怪,带着公主阿里阿德涅 逃离了克里特岛。在途中,忒修斯梦见神的告诫,告知他和阿里阿德涅不是命中注定的夫妻。忒修斯不敢违抗神的旨意,就将阿里阿德涅抛弃,独自返回雅典。受此 事影响,他心神不定,忘记了出发前的约定,没有将黑帆换成白帆。国王埃勾斯远远地看到忒修斯的船只挂着黑帆而来,以为他已经遇害,万念俱灰,投海自尽了。 为了纪念他,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片海。从此,这片海就被叫做Aegean(爱琴海)。
Aegean:[i:'dʒi:ən]n.爱琴海adj.爱琴海的
atlas(地图集):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
阿特拉斯(Atlas)是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他属于泰坦神族,是十二泰坦神之一的 伊阿珀托斯(Iapetus)的儿子,“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哥哥。泰坦神族被奥林巴斯神族打败后,参与反叛的阿特拉斯被宙斯惩罚,被迫在世界的西边以双 肩擎住被放逐的天神乌拉诺斯,以免他返回地面与大地女神盖亚做爱。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受命去盗金苹果时,特意请阿特拉斯帮忙,因为看守金苹果的三姐 妹是阿特拉斯的女儿。为了让阿特拉斯去盗金苹果,赫拉克勒斯自告奋勇替阿特拉斯擎天。等到成功盗取金苹果后,阿特拉斯却反悔不想擎天了,于是跟赫拉克勒斯 商量说等他把金苹果交给赫拉后再回来接替他。聪明的赫拉克勒斯看穿了阿特拉斯的意图,假装同意,但要求阿特拉斯先替他扛一会儿,他去找个垫肩垫在肩上。等 阿特拉斯接过苍天后,赫拉克勒斯捡起金苹果,一溜烟就跑了。
还有传说,英雄帕尔修斯砍下美杜莎的头后经过此地,阿特拉斯就请求帕尔修斯,用美杜莎的眼睛正对他,将他变成了石头。因为阿特拉斯特别高大,因而变成一座山,这座山就是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这条山脉西边的大海(大西洋)也以阿特拉斯命名。
阿特拉斯的名字Atlas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擎者”。16世纪,地理学家麦卡脱把阿特拉斯擎天图作为一本地图册的卷首插图。后人争相效仿,单词atlas从此被用来表示地图集。阿特拉斯所擎的圆球本是苍天,但后人常常误解为地球。
atlas:['ætləs]n.地图集,寰椎。
Atlantic:[æt'læntɪk] n.大西洋。
Atlanta:[æt'læntə] n.亚特兰大,大西洋城。
Atlantis:[ət'læntis] n.亚特兰蒂斯,传说中神秘消失于大西洋的古老大陆大西洲。
atlantean:[,ætlæn'ti:ən] adj.力大无比的,亚特兰蒂斯岛的
auroral(极光的):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
欧若拉(Aurora)是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爱欧丝 (Eos)。她掌管北极光,代表旭日东升前的黎明。欧若拉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每天早晨时分飞向天空,向大地宣布黎明的来临。在北欧神话中,据说她排行第 三,哥哥是太阳希理欧斯,姊姊是月神席琳。她有时候也被指为极光,不过大多数时间她还是被称为黎明女神,因为欧若拉的含义就是黑夜转为白天的那第一道光 芒。
其中关于欧若拉最著名的故事,是她与她恋人的故事。传说欧若拉爱上了凡人耶尔库,明 知道不能爱他,却又无法割舍爱情,于是她向神王奥丁祈求,请求奥丁赐予她的恋人不死之水,让他永远都不会死,这样他们就可以长相厮守。奥丁准许了欧若拉的 不情之请,但是他再三告诫她,愿望许了就不可收回。欧若拉应许了。
然而耶尔库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不死之水虽能让他免除一死,但创口再也无法愈合。欧若 拉返回天界请求奥丁,奥丁告诉她:“回到他的身边吧,如果你真的爱他,他将会在你的爱中痊愈。”欧若拉伤心不已,她的恋人痛苦不已,每日呻吟,却不能死 去,欧若拉厌倦了这“所谓的爱”,弃耶尔库而去,将他变成了蟋蟀。这就是为什么蟋蟀每天叫个不停的原因。
aurora:[ɔ'rɔrə] n.黎明女神欧若拉,极光,曙光
auroral:[ɔ'rorəl] adj.极光的,曙光的
daedalean(巧妙的):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巧匠代达罗斯
代达罗斯(Daedalus) 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能工巧匠,技艺高超的建筑家、雕刻家和艺术家。人们夸赞他的雕像栩栩如生,是具有灵魂的艺术品。他所雕刻的人物,眼睛是睁开的,双手 向前伸开,两腿迈开,就像在走路一样。据说他的外甥曾经跟他学艺,几年之后技艺竟然超过了他,引起了代达罗斯的嫉妒,乘其不备把他从雅典卫城的城墙上推了 下去。为了逃避刑责,代达罗斯逃到了克里特岛上。在克里特岛上,他成了国王米诺斯的贵宾,受托设计一座迷宫,用来囚禁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这就是有 名的labyrinth迷宫。这座迷宫设计得如此巧妙,以至于设计者代达罗斯差点都被困在里面。
到了晚年,代达罗斯思 念故乡,想返回雅典,但米诺斯国王不肯放行。于是,代达罗斯用鸟的羽毛,制造了大小两副翅膀,带着自己的儿子伊卡洛斯飞上天空,朝着雅典飞去。代达罗斯事 先警告儿子不要飞得太高,以免阳光晒化用来粘贴羽毛的封蜡。但是儿子飞得高兴,忘记了父亲的警告,越飞越高,结果封蜡融化,羽毛脱落,从高空中坠落在大海 之中。
悲伤的代达罗斯掩埋了儿子的尸体后,继续飞行,来到了西西里岛,再次受到了热情款 待。在这里,他兴修水利,还在陡峭的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只能通过一道羊肠小道进入。他还扩建了厄里克斯山上的阿芙洛狄忒神庙,给女神献祭了一只 金蜂房。代达罗斯精心雕刻,那些小蜂窝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跟天然的蜂窝一模一样。代达罗斯在这里培养了许多有名的艺术家,成为西西里岛土著文化的奠基 人。
英语单词daedalean就源自代达罗斯的名字Daedalus,表示像他那样的心灵手巧的,也可以形容机械或工程设计得向他那样巧妙和错综复杂。
daedalean:[di'deiljən]adj.心灵手巧的,巧妙的,错综复杂的
daedal:['diːdəl] adj.错综复杂的,巧妙的,千变万化的
hymeneal(婚姻的):希腊神话中的婚礼之神许门
在希腊神话中,许门(Hymen或Hymenaeus)是婚礼之神,负责婚礼事务。 他是酒神和爱与美神的儿子,其形象通常是一个年轻男子,身披鲜花制成的衣服,手持象征爱情的火炬。他主持了神灵的所有婚礼。凡人举行婚礼的时候,也应该邀 请他到场,否则婚姻就会不幸。因此,古希腊人在举行婚礼时,会大声歌唱致许门的颂歌,以邀请他参加婚礼。
关于许门的出身,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原本是一个雅典的凡人,长相俊美但出身低微。 他爱上了城中一位大富豪的女儿,但由于出身低微而没有机会接近她。在一次只允许女性参加的宗教活动中,许门化装成女人偷偷混入其中。没想到来了一伙海盗, 将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包括许门在内统统绑架走。许门鼓动其他女人反抗海盗,并设计巧妙的杀死了海盗。随后,许门与这一群女人达成协议,帮助她们返回雅典,条 件是他可以挑选她们其中任意一位成为自己的妻子。许门成功地将她们带回了雅典,并娶得了自己的意中人。为了纪念许门,雅典人就将其神化,并在婚礼上对其进 行纪念。
hymen:['haɪmən]n.婚礼之神;处女膜
hymeneal:[,haɪmɪ'niːəl]n.婚礼adj.婚姻的
the torch of Hymen:(比喻)爱情
nestor(睿智长者):经验丰富的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在希腊神话中,涅斯托尔(Nestor)是皮洛斯(Pylos)的国王。他的父亲和 其他兄弟都被赫拉克勒斯杀死,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他曾经是追随伊阿宋乘阿尔戈斯号快船去寻求金羊毛的英雄团队中的一员,还参与了针对卡吕冬原野的公野猪的 猎杀行动。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他都有出场。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他年纪已经非常大了(据说大约有110岁),但依然带着两个儿子加入了 希腊联军。他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经常为年轻的战士出谋划策,并想方设法促使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的和解。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参与对特洛伊城的洗劫, 而是顺利返回了皮洛斯。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儿子远渡重洋来到皮洛斯,向涅斯托尔打听父亲的下落。涅斯托尔热情款待了他,但无法告知他父亲的下落。 在荷马史诗及希腊神话中,他被看作是一名善于提供建议的睿智长者,因此,他的名字也就成了“睿智长者”的代名词。
nestor:['nestə]n.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sisyphean(徒劳的):欺骗神灵而受罚的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Sisyphus)是古希腊神话中科林斯国王,惯于玩弄诡计,甚至欺骗神灵。冥王派死神去捉拿他。他假装好奇地要死神演示锁链如何锁人,欺骗死神把自己锁住。由于死神被锁住,人间再无人死去,惊动了宙斯,派战神找到西西弗斯,释放了死神,由死神将其带往冥界。
在临死之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不要将自己的尸体下葬。到了冥府,西西弗斯欺骗冥后, 说自己的妻子不尊重自己,请求返回人间斥责妻子,让她赶紧把自己的尸体下葬。冥后听信了他的话,给了他三天时间去处理后事。结果,西西弗斯返回人间后立刻 躲了起来。这回彻底激怒了众神,派出死神再次捉拿他,并在他死后专门设计了一种刑罚:西西弗斯被迫将一块巨石滚上陡 坡,马上就要达到顶时,巨石总是滚向坡底,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如此反复,永无止境。英语习语a labour of Sisypheus比喻永无止境的苦役,单词sisyphean源自西西弗斯的名字,表示“徒劳的,永远做不完的”。
sisyphean:[,sisi'fi:ən]adj.徒劳的,永远做不完的
a labour of Sisyphus:永无止境的苦役
beeline(直线):直线飞回蜂巢的蜜蜂
古代人认为蜜蜂采完花蜜后会沿着直线返回蜂巢。后来虽然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人们依然使用beeline一词来表示“直线、捷径”。beeline由bee(蜜蜂) line(线)构成,字面意思就是“蜜蜂的线路”。
beeline:['biːlaɪn] n.直线,捷径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gorilla(大猩猩):迦太基航海家在西非见到的多毛野人
公元前5世纪,一位名叫汉诺(hanon)的迦太基航海家率领一支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并写了一本游记。希腊人将他所写的游记翻译成了希腊语。在游记中汉诺写道,他们来到一个小岛,岛上有很多长毛野人,雌性多于雄性,皮肤粗糙。当地的黑人向导将这些野人称为gorillai。汉诺等人想抓捕几只野人,但雄性野人非常敏捷地爬到了悬崖顶上,一只也没抓住。最后只抓住了三只雌性野人。但这些野人拼命挣扎,又撕又咬。汉诺等人只好杀死了它们,把它们的皮毛带回了迦太基。
20多世纪后,一位名叫萨维奇(Savage,意为野人)的美国医生兼传教士前往西非传教。1847年,他从西非返回美国,带来了一些某种类似巨人的动物的骨头。他与一名同事给这种动物起了个拉丁学名叫做Troglodytes gorilla,Troglodytes 是“穴居人”的意思,而gorilla即来源于汉诺的叙述。英语单词gorilla(大猩猩)就来自拉丁语gorilla。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想到,汉诺等人发现的野人可能就是大猩猩。不过,也有人根据这些野人被捕获后还有机会又撕又咬的事实推测,它们可能是体型较小的黑猩猩(chimpanzee),而非我们原先认为的大猩猩。
gorilla:[gə'rɪlə] n.大猩猩
syphilis(梅毒):意大利诗歌中第一个得梅毒的牧羊人的名字
关于梅毒的起源,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前欧洲没有梅毒,梅毒是哥伦布船队的水手从美洲大陆带入欧洲的。当哥伦布的船队从美洲返回西班牙时,梅毒病毒便横跨大西洋传入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并很快蔓延至整个欧洲。当这种疾病从一个地方传入另一个地方,当地人往往会使用猜想中它的来源国来给它命名。西班牙人将其称为“卡斯蒂利亚病”,意大利人将其称为“高卢病”,英格兰人将其称为“法国瘟疫”。中国人则将其称为“广东疮”,因为是洋人首先传入广东并蔓延至全国的。
到16世纪,这种可怕的性病在西方终于被统称为syphilis,它源自意大利医生兼诗人弗莱卡斯特罗(Girolamo Fracastoro,1483-1553)的诗歌《《西菲利斯:高卢病》中男主角的名字Syphilus。该诗歌描述了一个名叫Syphilus的年轻牧羊人侮辱了阿波罗神;神为了报复,让这个年轻人的肢体断落,让他的骨头、牙齿暴露直到腐烂,他的呼吸发出臭气,而且不能发出声音。弗莱卡斯特罗通过Syphilus所患的病症,描述了当时流行于意大利的性病“高卢病”的症状,后人据此认为Syphilus是第一个得梅毒的人。1546年,Fracastoro在其医学论著中首次使用syphilus一词作为梅毒的通用称呼。进入英语后,拼写形式变为syphilis。因此,后人逐渐用syphilis来表示梅毒。
syphilis: ['sɪfɪlɪs] n.梅毒
nicotine(尼古丁):将烟草传入法国的外交官尼科特
尼古丁(nicotine)是烟草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得名于将烟草传入法国的外交官让·尼科特(Jean Nicot de Villemain,1530-1600年)。尼科特出生于法国南部,1559年被法国政府作为外交官派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当时葡萄牙是航海大国,从美洲大陆带回了许多新鲜事物,其中就包括烟草。当尼科特从葡萄牙返回法国时,他带回了一些在葡萄牙购买的烟草种子,并将鼻烟介绍至法国宫廷,还向人们宣扬烟草具有药用价值。法国上流人士很快就迷上了吸烟,包括法国王后的母亲和一些知名神父。尼科特成了名人,人们用他的名字,将烟草这种植物命名为 Nicotiana。当科学家从烟草中分离出烟草碱这种独特成分后,也用尼科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nicotine(尼古丁)。
nicotine: ['nɪkətiːn] n.尼古丁,烟草碱
shylock:狠毒的放高利贷者
Shylock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1596)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个犹太富翁,以放高利贷为生,既贪婪又狠毒。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 Antonio)借钱给人从来不取利钱。为此Shylock对他嫉恨在心,一直想伺机报复。有一次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友人巴萨尼奥( Bassanio)完婚向Shylock借3000元。Shylock不要利息,但在借据上写明到期不还要从债务人身上割下一磅肉。安东尼奥接受了这一条件。但他设料到他的商船在借期满时没能返回,使他无力偿还借债。Shylock向法庭控告,坚持非要按借约割下安东尼奥一磅肉不可。巴萨尼奥的新婚妻子,机智而勇敢的鲍西娅( Portia)巧扮律师受理此案。她说法庭准许Shylock割一磅肉,但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更不准流一滴血。结果Shylock败诉,报复不成反而失去_财产。据此故事,Shylock这一名字常被后人用怍“狠毒的放高利贷者”、“贪婪的放债人”的代名词,首字母常作大写。
macadam:碎石路(面),柏油碎石路(面)
源自碎石路面的发明者John L.MacAdam(1756 -1836)之姓氏。MacAdam亦作McAdam或Macadam,是一位苏格兰工程师。他早年移居纽约,随叔父经商,13年后带了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返回苏格兰埃尔郡( Ayrshire),打算在那里购置房地产,过一个平静舒闲的生活。回到故里之后,他发现周围一带的道路坎坷难行,便潜心研究改进筑路法。1819年他提出了一种新理论:用大小基本相同的花岗碎石铺设,再以滚路机碾压,使碎石嵌入土中,可保路面坚固耐用。MacAdam的碎石筑路法随即被英国推广使用,并很快地被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所采用。1827年他被任命为负责英国城市公路的总监督官(general surveyor of roads)。为了纪念他,碎石路(面)也从此被称作macadam road或macadam。碎石上加铺柏油(tar)的现代柏油碎石路(面)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故名之日tarmacadam,一般多简称之为tarmac。
hobo:流动工人,季节工人
这是一个美语用词,意思是“流动工人”或“季节工人”,它不同于tramp,也有别于bum。tramp指四处游荡,靠乞食和杂工度日的流浪汉,而bum指既不爱旅行又不从事劳动,整日喝得醉醺醺的无业游民,hobo则往往暗含喜爱旅行,随季节辗转各地,基本不带什么贬义。
关于hobo的来历,众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它源出流浪汉之间一度通用的问候语‘Ho! Beau’。ho乃hi之异体形式,而beau源于法话,土腔常作bo,有guy(伙计)或dandy(花花公子)之意。这似乎是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说法认为,hobo系homeward bound Civil Warveterans(南北战争期间返回家园的老兵)头两个词的首部缩
合而成。第三种说法认为,hobo系hoe boy(从事农活的流动人员)二词首部构成的缩合词。 hobo是大约188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作为一个俚语词首次被收录而进入英语的。
returnable:可回收的
来自 return,归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