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osaic(马赛克):献给缪斯女神的艺术

一提起“马赛克”(mosaic)这个词,很多中国人想到的图片或视频中用来遮盖不雅部位的方格子。其实,马赛克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装饰艺术,指的是用大量小石块或小玻璃等材质拼凑镶嵌形成的装饰图案。英语单词mosaic一词来自希腊语musaicum,意思是“work of Muses”(缪斯女神的作品),可见马赛克在希腊人眼中已经是一门艺术。

在早期原始人所住的洞穴中就能发现用贝壳或石头拼成的马赛克。在人类早期文明中,两河流域的苏美人为减少巨大神殿墙的单调,将之使用在建筑上。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马赛克艺术逐渐普及。

而等基督教徒来到罗马后,马赛克艺术迎来黄金时期。由于当时基督教在罗马受到压迫,艺术成为基督教徒表达信仰的最佳方式。由于他们大多数民众都不识字,他们就把基督教徒的故事和传说在地下室的通道墙壁上做成马赛克拼图画,用于传播基督教徒文化。因此,很多经典的马赛克壁画都还与基督教的传说和故事有关。基督教被罗马人定为国教后,基督教的教堂中大量使用马赛克艺术,并且材料也逐渐发展为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至今人们还能在各地的基督教堂中欣赏绚丽的马赛克艺术。

mosaic: [mə(ʊ)'zeɪɪk] n.马赛克,镶嵌画adj.摩西的,镶嵌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osaic 词源,mosaic 含义。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boudoir(闺房):欧洲贵妇心情不佳时独处的内室

在中世纪欧洲的上流家庭中,妇女或成年女子的闺房通常都是套间,包括好几个连在一起的房间。其中一些房间可以用来接待客人,但那些用来就寝、洗浴、更衣的房间是女主人的私人空间,客人不应该进入。女主人心情不佳、想独处时就躲到这种内室中。因此法语中将这种房间称为boudoir,来自法语bouder(生气、撅嘴),字面意思就是“生气、不想见客时的房间”。英语单词boudoir直接来自法语,在维多利亚时代用得最多,指的是上流家庭中女子晚上休息的内室,与此相对的是drawing room,指女性闺房中的会客室。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少数富豪家庭外,很少有人为家中的每一名女眷提供一套闺房,所以boudoir一词现在通常只表示女性的卧室。除此以外,boudoir还可以表示复古而华丽的卧室装饰风格。

boudoir:['budwɑr] n.闺房、内室,古代贵妇的卧室

gust(一阵风):希腊神话中脾气暴躁的食神

加斯特(Gust)是希腊神话中的食神,经常下凡到人间来品味各种美味佳肴,因此英语单词gust含有“风味、个人癖好”的意思。加斯特性情暴躁,如果尝不到美食就会大发脾气,因此,gust又含有“突然的一阵(风)”的意思。

gust:[gʌst] n.风味、趣味、个人癖好,突然的一阵(风)vi.一阵一阵地吹

gusty:['ɡʌsti] adj.阵风的;突发的;阵阵猛急的

sirloin(西冷牛肉):被封为爵士的牛里脊肉

英语单词sirloin通常被音译为“西冷”,指的是牛的上部腰肉。其中的loin就是“腰部、腰肉”的意思。西冷牛肉连带着脂肪组织,烹饪后口感比较香、嫩、油润。同时它体积比较大,卖相很好。因此,用西冷牛肉制作的牛排,是西餐中的佳品。sirloin在古英语中拼写为surloin,由sur(上部)+loin(腰肉)构成,表示“牛上部的腰肉”。关于拼写从sur变为sir,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传说,有一位英国国王有一回对他所吃到的牛腰肉特别满意,高兴之下就把它封为爵士(Sir),因此,surloin的拼写就变成了sirloin。英国作家富勒(Thomas Fuller)和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都认可这种说法。前者说这位国王是亨利八世,后者说是詹姆士一世。还有人认为英国是查理二世。虽然众说纷纭,但男人大同小异。

sirloin:['sɜːlɒɪn] n.西冷牛肉,西冷牛排,牛的上部腰肉

loin:[lɒɪn] n.腰,腰部,腰肉,里脊肉

canon(标准):古代作为标准长度单位的棍子

在古代,人们使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度量长度的单位,如最常用的长度单位“腕尺”(cubit)就是从肘部到手指尖的长度。显而易见,每个人的胳臂不一样长,所以“一腕尺”到底是多长,谁也说不清。为此,部落首领或国王就会用一根小棍子充当标准尺度,在上面刻上长度单位。以后,所有的长度都以这根棍子为准。在古希腊语中,这个小棍子就称为kanna,字面意思就是“小棍子、芦苇”。英语单词canon(标准)就来自希腊语kanna,引申为法律或艺术的尺度或规范。同源单词还有cane(手杖、藤条)。

在基督教中,canon表示“正典”,是一批被公认为神所启示或默示的书籍或著作,是在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 是用来比较和衡量其他著作或教导正确与否的标准。 基督教圣经正典共有66卷(旧约39卷,新约27卷)。

Canon还是一个著名的相机品牌,中文翻译为“佳能”。据说,该品牌原为KWANON(日文“观音”的西式拼写),改为Canon后,销量大增,成为了世界知名品牌。

canon:['kænən] 标准,正典圣经,教规,教士。【品牌名】佳能

cane:[keɪn] 手杖,藤条,细长的茎

barmecide(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天方夜谭中假装殷勤的王子

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穷人奈沙尔沿途乞讨,来到了巴格达的波斯王子巴梅塞(Barmecide)的豪宅前。他鼓起勇气想进去讨碗饭吃,没想到到巴梅塞热情非常,允诺要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他请奈沙尔洗手,可是既没有盆也没有水。奈沙尔只好假装洗了洗手。巴梅塞吩咐仆人上菜,然后殷勤地邀请奈沙尔夹菜。可是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奈沙尔只好举起筷子,假装夹菜,嘴巴也慢慢咀嚼,好像真的在吃饭一样。巴梅塞不断地叫仆人上菜,各种美食都被他喊遍了,却没有一个真正上到饭桌上。巴梅塞还吩咐仆人上酒,并亲自假装给奈沙尔倒了一杯酒,还和奈沙尔碰杯了。奈沙尔也装模作样地喝了几杯酒,便假装喝醉了,突然扇了巴梅塞一个大嘴巴。巴梅塞责骂他,他赶紧道歉,并解释说自己是喝醉了,冒犯了他,请多多原谅。巴梅塞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奈沙尔,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这样戏弄客人,没有一个人能像奈沙尔这样应付到底。然后,巴梅塞吩咐仆人端上真正的美味佳肴,跟奈沙尔畅饮起来。

从此以后,巴梅塞的名字Barmecide就成了假装殷勤,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的代名词。

barmecide:['bɑ:misaid] n.假装殷勤的人,口惠而实不至的人adj.欺骗的,虚伪的

Barmecide’s feast:n.虚幻的酒宴,虚情假意

sideburns(连鬓胡):南北战争时的大胡子将军伯恩赛德

sideburns是近代历史中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胡须样式,它的特点是头发的鬓角、脸颊两侧的络腮胡直到嘴唇上方的胡须都连在一起。这种胡须样式得名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将领安布罗斯·伯恩赛德(Ambrose Burnside,1824-1881)将军。伯恩赛德是美国罗德岛人,是一名军人、发明家、实业家及政治家。在南北战争期间,他担任陆军准将,战绩不佳,经历过好几次战役的惨败。让他出名的并非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他独具风格的大胡子。他喜欢在嘴唇上方和腮边蓄留毛茸茸的大胡子,而将下巴刮得光溜溜的。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这种胡子,称为burnside。burnside从字面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烧焦的脸颊”(burn sides),这与伯恩赛德将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灰头灰脸的狼狈形象十分符合。后来该单词的拼写形式从burnside改为sideburns,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胡子主要位于脸的两侧,还有可能是讽刺伯恩赛德行事“颠三倒四”。

sideburns: ['saɪdbɜːnz] n.连鬓胡

canon:正典、标准

发音释义:['kænɪ] adj.精明的;狡猾的;仔细的;谨慎的

词源解释:canon←拉丁语canon(标杆、标准尺)←希腊语kanon(直棍子、标准)←kanna(芦苇、棍子)

同源词:cane(手杖、藤条)

古代人用一根小棍子充当标准尺度,在上面刻上长度单位。以后所有的长度都以这根棍子为准。在古希腊语中,这个小棍子就称为kanna,字面意思就是“小棍子、芦苇”。英语单词canon(标准)就来自希腊语kanna,引申为法律或艺术的尺度或规范。

在基督教中,canon表示“正典”,是一批被公认为神所启示或默示的书籍或著作,是在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 是用来比较和衡量其他著作或教导正确与否的标准。 基督教圣经正典共有66卷(旧约39卷,新约27卷)。

Canon还是一个著名的相机品牌,中文翻译为“佳能”。据说,该品牌原为KWANON(日文“观音”的西式拼写),改为Canon后销量大增,成为了世界知名品牌。

衍生词:canonical(权威的;规范的;经典的;标准的;教士法衣)

bouillabaisse:法式鱼羹

来自法语。bouilla, 煮,同boil,蒸煮。baisse, 低,同bass, 贝司,低音。形容该佳肴乃低温蒸煮而成。

fettle:状态,情绪

词源不确定。可能来自古英语fetel, 带子,腰带,来自fetor, 链子。通常用于短语in fine fettle, 身心俱佳。原用于战争行话,即上战场前扎好腰带,比喻准备妥当。

vintage:上等的,佳酿的,经典的

来自拉丁语vindemia,葡萄收割,葡萄生产,vin-,葡萄,de-,向下,取下,-em,拿,带,词源同example。引申词义特定年份收割的葡萄,上等葡萄酒,佳酿,后词义通用化,经典的,典型的等。与vine, vintner, wine同源。参见wine.

scofflaw:藐视法律者

这是个历史不长的美国口语,一般辞书将它释义为“藐视法律者(尤指拒付罚款者或违反变通规则、禁酒法者)”。从构词法来讲,scofflaw是scoff+law,即动词加名词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从词源上来看,我们得到顾一段历史。

1917年,美国国会决定使美国成为一个禁酒国( dry country)。为了将禁酒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必须相应地修改宪法。于是,国会最后通过了所谓《第十八号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经全国四分之三的州通过,于三年后生效,开始实施。从此,酒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禁。

与此同时,反对者的暗中反抗也开始了。嗜酒者认为,禁酒法触犯了他们的公民权。既然公开饮酒违犯禁令,那只好暗地里喝。既然酒在市场已全然绝迹,何不自己酿造?走私贩也趁此机会从外国运进这种违禁品,在秘密俱乐部出售。这种秘密俱乐部大多防范极严,不认识守门的,不通过门上小窗口轻声说句诸如“乔派我来的。”(Joe sent me.)之类的暗语,是进不去的。自禁酒法实行以后,此类名为“俱乐部”的非法酒店( speakeasy)在美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日子一久,人们就不再把禁酒法放在眼里了。

政府官员担心无视一项法令将导致对一切法令的藐视,因而发起了一场维护禁酒法的运动。

马萨诸塞州一位富翁也是一位戒酒者,愿出赏金200元征求一个形容藐视法律者的最佳词。他一共收到应征的词25000个。获奖的词就是scofflaw。scofflaw就这样地进入英语词汇行列。

然而,这场运动和这个新词对维护禁酒法全然无济于事。美国国会终于在1933年被迫废除《第十八号修正案》,酒在美国又恢复了它的合法地位,scofflaw也随之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直至近几年,scofflaw在美国报刊上才再度出现。纽约市一位名叫John Murtagh的交通法庭法官(traffic court judge)用scofflaw 一词来形容那些把车子停放在“禁止停车处”而又拒绝按传票交罚金的人,从而把这一几乎被遗弃的词又带回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之中。scofflaw的词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当年用来指违反禁酒法者,而今天亦可用以指违反交通规则者及其他各种违犯法令者。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humor:幽默,诙谐;心情,心境

humor,humour,原系拉丁文,意为“体液”。按中世纪病理学.人体内有四种体液(humors):血液、粘液(phlegm)、胆汁(cnoler或yellow bile)和(实际上不存在的)忧郁液(melancholy或black bile)。其比例决定人的性格气质。血液比例大为多血质(sanguine),性格乐观自信;粘渡过多为粘液质(phlegmatic),反应迟钝、不易动情;胆汁(即黄胆汁)过多为胆汁质(choleric),性情暴躁、动辄发怒;忧郁液(即黑胆汁)比例过高为忧郁质(melancholic),性格阴郁多愁。简而言之,四种体液的比例合理便是个理想的人,某种体液比例失当则会影响人的脾性或心绪。到了16世纪humour由“体液”引申出“情绪”、“心境”等义,并且产生了out of humour(心绪不佳,不高兴),in a good humour(情绪好),in a bad humour(心绪不好)之类的说法。

体液说对作家的人物塑造颇有影响。从16至18世纪英国剧作家基于此说创造了大量喜剧,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琼森(Ben Jonson,1572 - 1637)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的喜剧《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ur,1598)和《人人扫兴》(Every Man Out of His Humour,1599)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他在后一部喜剧的前言中提出“气质论”,认为四种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性格,如嫉妒、多虑、爱吹嘘、胆怯、贪婪等。按照体液说,一个人物某种体液越占优势,他和行为就越怪异,就越能产生引人发笑的舞台效果。humour如今最常用的词义“幽默(感)”,“诙谐”便是由此产生的,但它是直到1 8世纪才出现。汉语的美学术语“幽默”究其根源实为humour 一词之音译。

cynosure:注意的焦点   

该词源出希腊神话。阿耳卡狄亚国王之女卡利斯托(Callisto)貌美无比,为主神宙斯(Zeus)所爱,与宙斯生下一子后,被善妒的天后赫拉(Hera)变成母熊,后来宙斯又把她放到天上,化为大熊星座,古罗马人称之为Ursa Major,英语俗称Larger Bear。但据另一神话,是宙斯自己把卡利斯托变成母熊以哄瞒赫拉的。

  卡利斯托上天后,她的猎狗跟随着她。猎狗的尾巴化为小熊星座的一颗星。狗尾巴希腊语作kunos oura,该短语进入拉丁语后作cynosura,16世纪末取道法语进入了英语,作cynosure,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北极星”。北极星在英语通常也称Polaris或polestar。另有一神话说,卡利斯托的儿子也被变成熊,以后又化为小熊星座,拉丁语称Ursa Minor,英语俗称Smaller Bear。因此cynosure一词既指“北极星”,也指“小熊星座”。

从古代起,航海者和旅行者常靠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对它必须十分注意。因此,cynosure往往被用以喻指“引入注目的人(或物)”、“注意的焦点”。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 -1674)曾在他的短诗《快乐的人》(L'Allegro)中写下了the cynosure of neighbouring eycs这样的佳句。

chapel:(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

公元4世纪法国图尔( Tours)有一位主教名叫圣马丁(St. Martin, 316? -397?)。他创建了法国最早的几所隐修院,是西方教会隐修制度的倡导人,法国的罗马天主教徒把他尊奉为法兰西主保圣人(patron saint)。为了纪念他基督教的日历将11月11日定为圣马丁节(Martinmas)。他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被征入罗马军队。据传,一个严寒的冬日他在法国亚眠(Amiens)城门边看见一个几乎赤身裸体的乞丐向 行人乞求施舍,但他自己却身无分文,遂拨剑把身上的军用披风划成两半,把一半给了乞丐,一时传为佳话。在他死后这件披风被法兰克历代国王奉为圣物,藏置于圣物柜。“披风”在后期拉丁语(Late Latin)作cappella,因此收藏该圣物的“圣所”或“圣堂”人们也以cappella称之。该拉丁词借入法语时作chapele,13世纪进入英语,作chapel,转指“(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或“附属教堂”。圣马丁披风的保管人拉丁语叫 cappellanus,法语作chapelain,英语也借用了该词,作chaplain,用以指chapel里的牧师,即“附属教堂牧师”。

chapel除用于以上词义外,尚有一义,即“印刷所”或“印刷职工会”,该职工会的主席被称作father of the chapel,这一点常使人大惑不解。chapel的两种用法之间到底有无联系呢?英语最早的印刷所往往设在大教堂的附属礼拜堂即chapel内。英国印刷之父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1422? - 1491)于1476年创办的英国第一家印刷所便是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小教堂内的。此一事实为chapel词义的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bowdlerize:删节,删改

19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名叫Thomas Bowdler(1754 - 1825)。他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某些文学作品对小孩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深感不安,于是弃医从文,着手删改莎士比亚戏剧,1818年出版了十卷《家用莎士比亚戏剧集》(The Family Shakespeare)。他对原剧大加删改,尽量保留了剧中的佳句,同时删除了其中有猥亵意味的语句和那些不宜在家庭中朗读的语词。随后他又删改了英国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1737 - 1794)的史学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由于他把莎剧改成人人易懂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英国诗人、批评家斯温伯恩(A, C. Swinburne,1837 - 1909)说:“多亏了Bowdler,如今天真无邪的儿童可以阅读最伟大作家的作品而不受其害了。”然而,他也同时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他们将此举传为笑谈。在他死后十年人们据他的姓氏创造了bowdlerize这一动词,作为expurgate的同义词,表示“删节”或“删改”,该词现常含贬义。

beggar:乞丐   

beg(乞讨)由beggar(乞丐)逆生而来,许多关于英语构词法的书都谈及这一点,可是beggar的由来却鲜为人知。公元12世纪列日(Liege,今比利时东部城市)有一个天主教神父,因其口吃,人称Lambert le Begue,意即Lambert the Stammerer(结巴Lambert)。他在荷兰和比利时创建丁一个名为Beguine的半世俗女修道会(the Beguine Sisterhood).其成员,人称Beguine,可以结婚,也可重返世俗。她们在低地国家和德国、法国、瑞士及意大利等国曾经恬跃一时。随后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又相继出现了若干个性质类似的宗教团体修道兄弟会(monastic fraternities),其成员无须立誓,故亦可随意返俗,还可拥有私人财产,人们根据Lambert le Begue的大名称之为Beghard。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施舍物或救济金为生的,另有一些小偷、乞丐常常冒称Beghard四处行乞,因此Beghard名声不佳。古法语中有个意指“乞丐”的词begard便是据Beghard产生的,嗣后英语借用了该词,作beggar。因此,一般认为beggar来源于Beghard。

  

onion:洋葱

onion一词与union(团结)出于同一个拉丁词源union.“洋葱”之所以得引佳名,是因为它由紧密团结在一起的许多层组成。

有趣的事,古罗马附近的乡下人不仅用unio一词表示“洋葱”,而且用它作珍珠的象征,至今有的厨师还把一种银白色的、小型的洋葱叫做pearl onions。